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2|回复: 0

南方日报记者对话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中大未来5年将建成万名博士“人才池”

shlinpin 发表于 2018-1-25 08: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9月,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山大学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新格局中,中大如何突围而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前不久,中大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近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接受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个战略安排要管学校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路向。”

记者丨吴少敏
通讯员丨陈建洪 晁炎 蔡珊珊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资料照片)

“三校区五校园”均在粤港澳大湾区

记者:前不久,中大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战略目标。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以来,中大有何新思考?

陈春声: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优先发展也要发挥引领作用。

刚刚顺利举行的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目标,到2035年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实现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

新时期中大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安排,要管学校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路向,是历史性的。

记者:这一战略安排为何分为“三步走”?

陈春声:中大的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同时得到来自国家和广东的大力支持。到本世纪中叶,国家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必然有一批大学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强校,中大必须位列其中,这是中大的使命和责任。

必须强调的是,中大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这三个必须坚持是最大的中国特色。

记者:您认为一流大学是怎样的?中大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陈春声:我认为,一流大学必须为学术前沿突破、国家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靠什么提供服务和支撑?一流的学科实力是基础,一流的人才培养是根本,一流的科研创新是关键。

建设一流大学,中大有着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三校区五校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增长极”上,这是我们较之国内其他高校的显著优势;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近三年以来把学科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补足工科短板,强化文理基础,优化医科发展,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思路,开放式则不同于以前我们经常讲的“国际化”,是要以开放的理念、思想和视野,以我为主,推进务实高效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交流。

抓住这几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今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中山大学校园风景(资料照片)

深圳校区今年春节后开始动工

记者:近三年来,中大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形成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

陈春声:一流大学建设说到底是人才强校。近三年以来,学校下力气面向全球招聘学术菁英,建设“人才蓄水池”。截至去年12月底,引进各类人才已逾3000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40%的人才直接从海外引进,形成良好的人才汇聚效应。未来五年,将建成10000名博士规模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记者:说到科研办学空间,中大初步构建“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其中深圳校区尚在建设之中,还未能完全发挥效益。中大今后推进“三校区五校园”的总体思路是怎样考虑的?

陈春声:人才加盟中大,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他们教学科研空间需要。为此,从2015年开始,学校同时部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目前各校区新的建设都陆续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我们正在广州校区东校园新建化学材料大楼和文科综合大楼,在南校园新建生命科学大楼、博物馆和体育馆等,在北校园新建4栋医学科研楼,以及学生宿舍和体育馆等。珠海校区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一流滨海校区的目标和深海深空深地学科发展需要,将投资70多亿元新建20多个单体项目。

建设深圳校区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对一流大学建设来说,深圳校区建设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建设新校区,不是为了“更大”,而是为了“更好”。深圳校区是未来学校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基础,新建校区有新规划,深圳市将投入300亿元建设一流的大学校区。

深圳校区要建设11个学院,目前已经完成9个学院的组建并正常运转,1500多名本科生和600多名研究生暂时在广州校区培养,已有近100人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在岗工作。占地314.3公顷的深圳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和130万平方米的校园建筑设计方案均已完成,将于2018年春节后开始动工,计划2019年和2020年分批交付我们使用。配套建设的附属学校和人才用房也计划在春节后正式动工。

“三校区五校园”没有主次之分,要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山大学。每个校园都是中大的主体校园,每个校园都是中大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校园都有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发展体系,这是与以往在多校区办学总体思路上的最大不同。

记者:深圳校区布局医科,广州北校园也是医科。如何协调处理两者的关系?

陈春声:医科是中山大学的一张名片,必须擦得更亮一些。深圳校区布局医科是着眼长远的发展,不仅提升深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将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北校园地处广州市中心,是高端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有力支撑广东建设卫生强省、广州建设卫生强市。

2001年原中大和中山医合并以来,因为校园空间局限等因素,除了增加一栋医科科技综合楼之外,再无其他新建建筑。我们在北校园的规划“上天入地”,提高容积率,新建学生宿舍,将空前地缓解长期未能解决的医科学生住宿条件差的突出问题。新建4座医学科研楼,将在现有空间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现实需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解决了20多年悬而未决的业丰大厦(俗称“烂尾楼”)的土地权属问题,现在业丰大厦的产权已经完全回归中大。在新的北校园规划中,我们将在业丰大厦那块地上建设医学科研4号楼,从而在校园北面形成高水平医学科研创新集群,汇聚周边优势的医学资源,打造支撑高水平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的创新高地。

中山大学校园风景(资料照片)

支撑国家和广东新时代发展

记者: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大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那么,在服务广东发展方面中大如何考虑?

陈春声:习近平总书记讲高校办学根本是“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最根本的方向,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由我们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落到学校就是“三个输出”,输出高素质人才、高技术成果和高水平研究机构。

记者:具体来讲呢?

陈春声:中大以服务国家服务广东为使命和责任,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做好对国家和广东新时代发展的服务和支撑义不容辞。

首先是为国家和广东培养和输出人才。中大每年近14000名毕业生,80%留在广东工作。未来五年,将建成10000人规模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我们希望这样的人才引进“溢出效应”能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是为国家和广东输出高技术成果。中大文理医优势明显,现在正发力建设工科,重点建设超算中心、南海研究院、海洋科考船、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在可见的未来,中大应该能够在医学、海洋、材料、化工、电子、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形成科技创新高地,输出大批成果。

再就是为广东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中大“三校区五校园”,本身就是最大的研究机构。同时,学校为了加强与广东的合作,也在着力推进高端智库建设,拓展医疗服务空间,还在“三校区五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积极配合地方产业科技园建设,希望为国家和广东的发展决策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延伸阅读:

“三校区五校园”发展定位近期召开的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扎根广州、珠海、深圳,建设特色显著、创新引领的世界一流大学校区,统筹发展广州校区、全面提升珠海校区、着力新建深圳校区。

广州校区三个校园:提升文理医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整体水平,在高端智库、超算与大数据、海洋科学、微电子、精准医学等领域培育和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着力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珠海校区:打造深海、深空、深地、核科学等学科群,积极推进建设“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在食品安全、生物医药、海洋科学、核能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着力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空间科学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圳校区:加快建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材料、电子与通信、智能工程、海洋工程等学科与学院,打造医科与新型工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体系,培育和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着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发展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走廊建设。


本文转自南方杂志(ID:nanfangzazhi)
若发现有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