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是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成立并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涵盖文、理、医、工、经、管、法、艺等。学院现有两个校区:
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华美路与广汕一路交界处,规划占地面积256亩。
东莞校区位于与广州市黄埔区一江之隔的东莞市麻涌镇,规划教学用地1200亩,学院正在争取600亩作为教工宿舍等配套设施。
学院教学设施齐备,与中山大学校园网实现互联,共享中山大学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讯网络发达;
交通便利,学院配备校车往返中山大学与各个校区之间,东莞校区并有368、369路公交,直达广州市区;
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学院周边有风情美食街,游泳馆等;
广州校区坐落于风光旖旎的火炉山旁,东莞校区有麻涌河及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映生辉,是学习深造的理想胜地。
(东莞校区正门)
(环绕东莞校区的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
(广州校区正门)
(广州校区旁风光旖旎的火炉山)
系部设置: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已招收十届学生,在校生16423人。设有16个系、2个教学研究部。
16个系是:经济与贸易系、法律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设计学系、信息科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系、药学系、管理学系、财务与会计系、公共管理学系、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康复医学系、听力与言语科学系、资讯管理系。
2个教学研究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部。
专业设置:
学院专业特色明显,学科布局全面,符合社会需求现有36个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商务英语、公共关系学、自然地理与资源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护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学、艺术设计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为特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推进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坚持“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倡导诚信求是、开放包容、笃实创新的精神,力求因材施教、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培养人文精神、强调文理医融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院目前共建有经管、文法、理工、医药和艺术五大实验实训平台,共计117间,其中“医学护理实验室”的高级智能3G模拟人、分娩模拟人、急救模拟人是目前国内配置最先进的设备,此外学院还引入了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观装配实验室(Fab-Lab),正式成为麻省理工大学FABLAB成员,成为全国第二所获批通过的高校。同时学院已建立了142个校外实践基地,与110家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为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实践、实训的基地与平台。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展开国际教育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已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孔子学院、英国密德萨斯大学、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澳门城市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并根据不同高校应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不断加强对外教育合作,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第26号令规定,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并颁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毕业证书。
师资力量:
中山大学对新华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监控办学质量。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692人,兼职教师4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32.51%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81.07%。师资主要来自:学院招聘专职教师;中山大学教师(含退休及少量专职教师);向社会聘任的优秀人才;聘请其他高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关行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士、专业技术骨干。
管理机构:
学院现有管理机构7个,常设机构有院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等,指导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专业骨干的培养,并监督检查教学质量。学院还成立了金融研究中心、广东文化研习中心、医学医药研究中心、财税与会计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旨在打造平台抓手,训练青年教师专业科研能力。
主要奖项:
创客实验室正式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成员
(Fab Lab新华创客实验室)
国内首个“中国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国内首个“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
广东省最受社会推崇的十佳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探索----新华逸仙班
中大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作为中山大学申办、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将秉承中山大学的历史传统和优良学风,遵循中山先生“博学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大学校训,倡导“诚信、求实、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力争把学院办成居全国同类独立学院前列、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开放性、多科性的大学。
学院院徽: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中山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她既志在秉承母体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也力求彰显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了体现与母体学校的学缘关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徽沿用了中山大学校徽的圆型、钟楼、海棠式洞窗、木棉花等基本元素。原有中山大学校徽钟楼两侧的茂盛树形,也巧合并寓意山峰之形,同时也蕴藏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师生一方面要保持母体学校精心育人和百年树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具有开拓创新和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的寓意,以体现传承与创新。院徽中部配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建院之初的院门,并书院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八个字,院门下方八根大柱矗立,寓意学院注意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素质、思维、能力、身心、技能的培养训练,同时也衬托出门前的康庄大道,寓意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原有中山大学校徽木棉花型下方所书“1924”建校年份,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徽中改为“2005”的建院年份,它表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中山大学在经历八十周年的光辉历程之后绽放出的新花。表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师生将继承中山先生遗志,传承中山大学优良传统,锐意进取,继往开来,阔步前进,争创辉煌。
中大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现任党政领导:
院长: 王庭槐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学院全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部。
党委书记: 刘美南
中山大学研究员
主持党委工作;负责统战、纪检、党风廉政建设;协助院长分管干部。
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蓝永金
负责宣传思想工作,青年工作;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含就业、奖助贷工作);分管学生工作部、团委、校友会。
副院长: 杨卫华
中山大学教授
负责实验室、图书、网络、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一卡通;分管实验与信息管理部。
副院长: 李中生
中山大学教授
负责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招生、学位授予、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实验实训教学、教育教学评估;分管教务部。
副院长: 廖振亮
高级政工师
负责资产的运作、核算、资产管理;合同审核;校园治安、保卫、消防、卫生、综合治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协助董事长、院长分管财务。协助董事长管理校园规划建设工作。分管财务工作部、校园管理部、武装办公室。
副院长:许淑锐
负责行政工作;协助院长分管人事、师资培养;分管学院办公室、人事部。
院长助理: 江沛
中山大学副主任医师,博士
协助院长分管产学研、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工作。
院长助理: 刘婉莉
协助院长分管外事工作与合作办学部。
来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会
编辑/刘锦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