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外专家联合对教科书同志污名化说不!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yang580230 发表于 2015-9-21 15:3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关注↑↑↑中山大学彩虹小组,了解校内校外多元性别的教育、倡导与实践。


8月27日下午两点,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携手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中山大学彩虹小组,于广州二沙岛金亚花园举办了主题为“拒绝‘恐同’,从教科书开始”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推出中国首份教科书性别议题专题报告——《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同性恋错误和污名内容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大陆高校教科书中与同性恋相关内容信息错误较多,同性恋污名化严重。

此次发布会由同性恋亲友会执行主任阿强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亚太地区项目官员普兰普里达(Prempreeda Pramoj Na Ayutthaya)、英国驻穗总领事摩根(Alastair Morgan)、中国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教授、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主任Allen、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副教授等出席发布会并做发言,共同呼吁教科书为同性恋正名,号召社会各界关注校园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平等的教育机会。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发布会。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副教授发表欢迎致辞

调查:多数教科书仍视同性恋为病态,仅20%无错误信息

早在2012年,杭州公益人士就与《青春期与家长同性》的编者,就书中涉及同性恋的错误内容进行了交涉,并在微博上引起广泛讨论。此后两年,又有网友和民间团体多次曝光、批评教科书中同性恋相关知识的错误。遗憾的是,该问题一直未得到系统的调查,也未引起学界和教育部门的关注。

今年,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GLCAC)针对内地高校教科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撰写出《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同性恋内容描述调查报告》。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为该调查提供了指导支持。

该报告共检视了90本高校教科书,主要是《变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两种关联最大的课程教材,其中绝大部分是2001年后在大陆出版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0%教科书对同性恋作出了完全非病化的判定。

在近百本教材中,只有42本包含同性恋内容,但其中超过40%仍明确认定同性恋为病态。其中,《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书将同性恋判定为“性指向障碍”;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也将其作为一种性心理困扰或障碍。


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主任Allen公布调查结果

实际上,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册中删除,2001年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也将作为性倾向本身的同性恋从病态中删除。但是,本次被调查的绝大部分教科书仍与科学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例如,50%专业书主张将同性恋治疗成为“正常”的异性恋。而选修教材中57.14%将同性恋分为真性、假性和精神性,42.88%将“双性恋中的同性恋部分”作为同性恋的一类。这些其实都是上个世纪的陈旧观点,早已被西方学界所摒弃,却在中国教科书中普遍存在。

“通过此次行动我们发现:原来打着权威名号的教科书错得这么多、这么离谱,它们毒害我们太久了”,中国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教授说:“所谓的‘心理健康教材’,竟然是‘心理不健康教材’!许多同性恋者在被贴上错误、污名的标签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同时也培养着他人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伤害。”

性少数人群:教科书具负面影响,校园支持不足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带有错误信息的教科书一直被使用至今。教科书中或明确、或隐性的歧视,都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本次报告收入了对21位性少数人士的采访结果。报告显示,教科书中不科学、不客观、不符合事实的描述让性少数学生感到气愤、失望、无奈,甚至让他们出现恐惧、焦虑甚至抑郁等情绪,使其更不愿接受自己的性倾向,严重者甚至有轻生念头。此外,他们可能与教师就教材内容发生争论,并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自己。

阿昊是一名医科生。他原本就不接受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并患有抑郁症。在看到教科书将同性恋归入“艾滋病高发人群”后,他更感焦虑。长期的双重困扰,令他抑郁症的病情加重。尽管他从未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但却因为教科书把同性恋归入“艾滋病高发人群”而更加排斥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不敢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同样读到过这类内容的阿猫表示:“这些教材内容错误地将疾病和同性恋联系在一起。其实给他们带来艾滋病的并不是同性恋行为,而是没有安全保护的性行为;而同性恋本身也不会导致心理疾病,是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来自上海的小兵是一名女同性恋者,本科学习心理学。可是,国内的好几本心理学教材都将同性恋归为异类,如此荒诞的描述让她再也不愿捧起书来看了。刚毕业的小葱在参加单位培训也修读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她感叹:“这么大的一本教材,编者都是专业人士,竟然还传播这么陈旧的知识!”

毛毛上高中时便意识到自己不同的性倾向,很想从最熟悉的校园里、教科书中寻找到认同感。但是,“学生时代我一直使用的是江苏版教材,可是里面几乎不讨论同性恋方面的知识,老师也对此避而不谈。”

负责本次调查的负责人Allen表示:“我们从小看到爸爸和妈妈两个异性在一起生活,而性少数青少年发现自己不一样,需要良好的心理支持才能接纳自我。当下国内校园的同性恋议题可见度还十分低,而教科书中表述的科学性、正确性,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接纳,更会影响师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据此前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GLCAC)开展的“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调查,有77%的性少数学生曾直接或间接地遭遇语言或行动上的17种欺凌,这些不科学的教科书很可能就是“元凶”之一。

专家:呼吁关注性少数的教育平等和需求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系统内针对性倾向、性别身份的歧视问题。消除针对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歧视和欺凌,成为联合国的一项优先事宜。

在发布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项目官员普兰普里达介绍了联合国在这方面所作的具体努力。其中“国际不再‘恐同’教育计划”为教育者编写了相关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不合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这些手册可以应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她指出:“恐同”暴力是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希望各地教育部门作出改变,出台相关措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项目官员普兰普里达作介绍

2006年国际法学专家会议通过的《日惹原则》也指出,学校应“确保教育方法、课程和资源适用于提高对不同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理解和尊重”。


英国驻穗总领事摩根发言

而本次调查及发布活动,正可推动中国学术和教学与国际接轨。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副教授认为:“当知识的传授落后于知识的生产与社会发展时,我们急迫需要更新所传授的知识。因为陈旧的知识会加剧社会矛盾。”她还指出:“同性恋的知识生产近年非常活跃,从国际到本土都逐渐达成共识,即认可同性亲密关系的各项公民权利。国内很多教科书知识陈旧,无法与国内国际的法律接轨,缺乏求真求新的精神,给读者带来极大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针对教科书进行倡导,是促使知识传播更新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方刚教授也指出:“错误的教材信息不仅剥夺了性少数的平等教育权,也剥夺了非性少数学生的权利。因为我们上大学是为了变成更加包容、开放、民主、多元的人才,而不是来接受错误的教育,或者培养歧视、偏见的。因此,负责任的教材编者,一定要紧跟时代,及时更正错误的知识。”


中国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教授发表评论

发布会最后,现场国内外专家和多家公益组织呼吁关注校园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平等教育机会。他们表示:希望教育部门尽早审核教科书的科学性,而编写专家和教材使用者也需更科学、严谨地审视和采用教学内容。


媒体朋友现场提问

小议:


面对不同性倾向和性别身份学生,若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除了争取教科书上的平等,我们在其他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亟需各方一起努力完善,如规范监督教师言论、争取同性恋社团注册、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友善支持、建立校园性向暴力应对机制等。

..........................................

欢迎各位关注:
微信订阅号:SYSU_rainbow
新浪微博:@社会文化与多元性别课程
也欢迎私信吐槽、调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