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便利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逸仙新华班”报名选拔通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我心不变 发表于 2015-9-21 15:3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深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在2014学年新生中选拔素质优秀的有特长(包括计算机、体育、英语、书法等各方面有所专长的)学生组建“逸仙新华班”。
      一、“逸仙新华班”学生选拔
      学院一年级学生均可通过网上自愿报名,学院选拔考试,并结合高考成绩及高中阶段各学科、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的方式挑选有专长的学生。选拔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心理测验,笔试主要包括英语、语文、历史(文科生)、数学、理化生综合知识(理科生);面试要求学生展示能代表其特长的作品。
选拔人数:文科类、理科类两个大班各30名,共60名。
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10月24日。
      二、“逸仙新华班”培养模式
      
“逸仙新华班”
采取“2+2”培养模式。前两年单独组班,后两年实行分专业培养。第一、二学年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按培优班培养方案集中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以大文大理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逸仙新华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及专业导师与特长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每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
      “逸仙新华班”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倡导以问题为中心、自习和指导相结合的基于小组的教学方法。从第一学年开始学生可自主选课、提前选修专业基础课,并可申请免听免修。
  
    “逸仙新华班”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学生可回到入学时所录取的专业继续学习,也可另选专业。
      “逸仙新华班”安排专用教室,并每学年提供一定时数的免费上机。学生在申请各级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参加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学习成绩优秀者,优先推荐参加境外的实践交流活动。
  
    “逸仙新华班”实行学分制,原则上通识必修课占应修学分学的70%左右,个性及通识选修课占30%左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搭建知识结构。
      “逸仙新华班”实行学年考核淘汰制,考核不合格者退出,亦可申请退出,退出前所获得的学分均予以认可,成绩在55—59之间的可加5分记载成绩,按普通班课程计算绩点。
  
    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学校颁发“逸仙新华班结业证书”,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报名方式:学生登录教务系统网上报名,后附网上报名操作指南
    咨询电话:020-87065903
李小梅



“逸仙新华班”网上报名操作指南

一、登录系统
登录教务系统(外网:http://jw.zdxh.cn内网:http://192.168.255.51或http://192.168.255.20),进入用户登录界面。输入学号及密码密码默认均为学号,请登录后及时更改,以防他人篡改,选择“学生”角色,按“登录”。(请各位同学不要忘记关闭所有开启的窗口,以防他人进入,造成不良后果!








一、“逸仙新华班”建设目标     
(一)培养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高科学人文素养,文理医基础知识融通,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思辨及表达沟通能力突出;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应用研究型拔尖人才。
  
   (二)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强化特色,对学院优秀特长生实行创新培养,使学生能开展探索性、自主性学习,并创造条件充分使其专长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三)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才能和领导潜质的人才搭建平台,成为学院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二、“逸仙新华班”组织工作
   
(一)成立学院优秀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部部长为副组长。负责培优班的发展定位与规划,制定培优班的选拔方案和培养方案,负责指导培养工作、聘任导师工作和督促、检查、评估培养工作。
  
  
(二)日常性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和总结由教务部负责;培优班学生结业时的专业归属、学分确认、后继培养及学生退出工作,由教务部负责组织相关学系与部门具体落实。
  
   (三)聘任一位班级导师负责培优班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班级活动组织和生活管理等工作;聘任一名专业导师负责培优班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
    三、“逸仙新华班”培养机制
         
以“逸仙新华班”为改革试点,开展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全程导师及双导师制,使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实现优生优培。
  
  
(一)采取“2+2”培养模式。前两年单独组班,后两年实行分专业培养。第一、二学年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按培优班培养方案集中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以大文大理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方法:以团队学习为主,采取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互助,共同进步;教师授课以精讲+团队自学、讨论,教师组织点评、实习等方法,实现协同育人。
  
    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更加注重英语课程听、说、读、写、用能力培养;中文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加强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及多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全程导师制及专业导师与特长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即学生在校四年均有专业导师及专长导师指导培养,按照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的原则配备。每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其中专业导师,包括校内、校外导师,主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指导学生了解专业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行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开展课外实践、社会调查、各种科研和学术活动以及各种行业内的实践活动,使其更早接触科研和优秀学者、行业发展和领军人物,为他们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专长导师包括校内、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特长的培养、竞赛活动、社会活动、公益活动。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倡导以问题为中心、自习和指导相结合的基于小组的教学方法。从第一学年开始学生可自主选课、提前选修专业基础课,并可申请免听免修,通过考试的,承认学分;对于学习成绩优秀者,优先推荐参加境外的实践交流活动。
  
  
(四)第二学年结束,学生可回到入学时所录取的专业继续学习,也可在除艺术类等受限专业之外的所有专业中选择专业;具体事宜按学校“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办理;另选专业的学生可以调整专业导师。
  
  
(五)学院选聘校内外优秀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中心、实践基地等校内优质教育资源优先对培优班学生开放,安排专用教室,并每学年提供一定时数的免费上机。学生在申请各级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参加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六)课程设置由学院优秀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教务部、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实行学分制,原则上两学年学分学时不得超过正常教学规定学分学时的70%,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获得学分的机会。
  
    教学内容改革是灵魂,教学方法是关键。每一个任课教师要有详细的课程方案提交学院优秀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要求教师以“逸仙新华班”为试点,教学内容及方法力求改变,在精讲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自习、小组讨论,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汇报等,教师予以指导,学生必须按时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和项目。
  
  
(七)除各门课程进行学期期末考核外,学院对“逸仙新华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进行学年考核,教务部公布考核结果,由班级导师通知学生本人。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奖励和处理。
  
  
(八)“逸仙新华班”实行学年考核淘汰制,考核不合格者退出,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学校颁发“逸仙新华班结业证书”。对学生的学习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符合以下条件者考核为合格:
  
  1.品德优良,严格遵守校纪校规;
      2.获得学年所有必修课程学分,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有特殊的专长表现;学年课程平均绩点大于等于3.0;学习成绩排名在优培班前85%。
      3.组织开展一项重要活动,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校级及以上课外科技竞赛、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等。
      4.通过培优班组织的专项考核;
      5.每学年须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至少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或学年论文、新闻分析、专题报道等;如有发表另行奖励。
    四、“逸仙新华班”选拔工作
    每学年初新生开学第五周前进行“逸仙新华班”的选拔。
     (一)选拔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尊重学生意愿择优录取。
   
(二)选拔方式:新生入学后,通过网上自愿报名、学院选拔考试,并结合高考成绩及高中阶段各学科、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的方式挑选有专长的学生进入培优班。选拔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心理测验,笔试主要包括英语、语文、历史(文科生)、数学、理化生综合知识(理科生);面试要求学生展示能代表其特长的作品。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选拔对象:一年级自愿报名的学生。
     (四)选拔人数:每届招收文科类、理科类两个大班各30名。
    五、“逸仙新华班”学生的退出机制
    学生可申请退出培优班。学院每学期受理一次,受理时间为开学后两周内。退出“逸仙新华班”的学生回原录取专业学习,自退出之日起按原录取专业培养方案修读。具体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退出前所获得的学分均予以认可,成绩在55—59之间的可加5分记载成绩,按普通班课程计算绩点。
   
(二)培优班专设课程在退出前所获得的学分可申请转为公选课学分。
   
(三)学生应补足原录取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一二年级的应修学分数,应补修的课程由专业所在学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报教务部备案。
    六、本办法从2014学年开始执行,教务部负责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